我想用这篇文章汇集一下自己多年来观察到的一些中国文化现象。

无聊的生存话题


在一家越南饭店吃饭,喝着越南啤酒,忽然想起之前美国公司的两个越南同事来。其中一个,体格健康,形象和精神很好,中午经常跑出去踢足球。我一直以为他是 20 多岁的单身小年轻,后来熟悉了才了解到,他已经 40 多岁了,结了婚,有两个小孩。另外一个越南人,体格也很健康。职位挺高,却一点看不出来,似乎完全没把工作当回事。

两个越南人的共同特点是:说话很有趣,轻松,素质高。从他们的话题里,你感觉到他们是在“生活”(live),而不是每天想着“生存”(survive)。这跟大部分中国人,包括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中国人,都有很大不同。

如果不是遇到他们,我都不知道越南人是这个样子。中国人印象中的越南人,总是戴个斗笠在种田,却没想到他们可以如此有趣,享受着丰富的生活,比大部分中国人都要有趣。长的不土,穿的不土,思维居然也不俗。

少数几个和我聊得来的朋友,都发现了这个规律,只要超过一定数量(大概是 4)的中国人一起,必然集中于各种生存或者俗气话题:股票,房价,职场,养小孩,名人丑闻…… 几乎没有人会提到自己在看的文学,电影,艺术,旅游。没有人告诉你他热爱和欣赏的事情。

这种情况无论线上线下。讨论区,微信群就不说了,只要人数稍多几个,必然是这些话题,各种俗不可耐的转发内容。线下也一样。我之前的美国公司,一个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。只要一桌中国人吃饭,话题必然是股票,买房,孩子,车子……

谁都需要生存,可是并不是谁都需要一直谈论生存。越南人和印度人都有他们的生存问题,可是他们都不会在饭桌上一直说这些。

实在无聊,不想说,也不想听,所以后来我很多时候就一个人吃饭了。无论什么人加我进群,没多久我就退出,因为里面必然铺天盖地是这些话题,甚至更低级的话题。微信群设计有个问题,就是虽然你把它“免打扰”了,只要有人发言,它还是会跳到上面来。厌倦了,就退掉了。

当然,我自己建的班级群和聊天室例外。没人在里面说这类内容。

今天的中国人以为自己有钱了,总是喜欢说这个国家穷,那个国家也穷,这个地方相当于中国 80,90 年代的水平,可是他们真的去过这些地方,见过这些人吗?更有甚者,去了回来还看不到自己落后在哪里。

这次疫情局面的反转,更加助长了这种思潮。欧洲不行了,美国不行了,日韩也不行,世界一片混乱,只有我们好。我们天下第一,不需要向其他人学习了,哪都不要去。

自己不用心做事,不用心生活,不提高自己的素养,不向更好的人学习。我目睹的现实:最后是中国最穷,最脏,最落后还说不定。

文化和意识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。中国人的世界里,已经没有了诗和远方,没有了思想和感情。“昏睡百年”,还要继续昏睡几百年?百年树人,我们落后了几百年。我觉得需要一场新的“新文化运动了”。

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


中国人说到车,那可是很当回事,把车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世界上最膜拜这东西的民族,可能就是中国了。不但国内的中国人很在乎车,国外的也一样。当说到:“我的是一辆奔驰……” 语气忽然就严肃了。显然,“奔驰”二字与其他事物有不一样的意味。我见过有人开着一辆很贵的保时捷,家里却不如我家 80,90 年代的装修,各种俭省,什么舒服的设施都没有。车开出去别人看得见,可是家里很破,没人知道。

不要弄错了,我不回避好车,只是它们在我心目中没有特殊的地位。实际上我很尊重奔驰公司,我认为他们是工业设计的楷模,我不止一次的赞扬奔驰的合理设计和稳重作风。当宝马都开始搞“自动驾驶”之类噱头的时候,奔驰稳稳保持着自己的踏实作风,没有跟风。我的一个朋友是做自动驾驶的。他告诉我,他参加的“自动驾驶大会”,好多公司都来了,Tesla,宝马之类的都来了,唯独没有奔驰。

我在美国的时候,有个德国来的同事,因为我们都养猫,所以很聊得来。他告诉我,在德国,奔驰是烂大街的,根本不被认为是“豪华车”。出租车,拉货的卡车,什么都是奔驰的。其实我以前经常开女朋友的奔驰车,发现各种设计合理,所以我知道那是个好东西。奔驰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大众化的,但很靠谱的选择。

每当国内朋友问我该买什么车,我都说:“奔驰吧。” 可是这时候,有些人就会说:“奔驰够档次吗?我在考虑保时捷呢。” 另外一些人会说:“不要了,我又不跟人攀比。” 他们不明白,在我心里,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,我是真的觉得好,才这么说的。可是风气如此,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,管你怎么回答都有人说闲话,所以我都不想聊关于车的话题。

再说我的德国同事吧。他以前有一辆奥迪 RS6,里面有一个 V10 的兰博基尼发动机。很旧了,很费油,确实跑得很快就是。有一天他把那车卖了,换了一辆雪佛兰 Volt 电动车,油门慢的跟什么似的。每天开心的不得了,说好环保,好省油啊!车对于一些人只是一个工具,一个玩具,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,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虚荣心太厉害了。

连印度人都不像中国人这样崇拜车。我在 IU 的时候有个师兄是印度人。当时我正要学车考驾照,想找他教我开车。他说:“不好意思,我的驾照被吊销了,没法教你。不过我那里还有一辆旧车,你不嫌弃就拿去学车吧。” 我心想印度人的“旧车”,那该有多破啊,算了。结果买了个旧车,找了其他人教我开车。等我去这个印度师兄家做客的时候,一起路过车库,看到里面是一辆宝马,一点都不破。

车最重要的是干净,舒服,质量好,设计合理,外观好看点。至于什么牌子,多少钱,发动机性能,都不是很重要。日本人,韩国人,西方人,都明白这个道理,没人攀比车。日本遍街都是很小的车,韩国遍街都是韩国车,美国人对待汽车就跟自行车一样。但这些地方的道路,停车场,都是非常干净,有秩序的。这些才是对于生活品质最重要的方面,而中国人只在乎名牌车带来的虚荣。

中国人在乎车,是跟中国传统而落后的婚姻观念分不开的。中国古老的传统,是把女儿当做货物来卖,所以男方得给“聘礼”。现代中国的婚姻,跟以前没有很大不同。要娶老婆,早些时候需要“三大件”,其中包括自行车。那时候自行车很贵的。现在自行车已经没人在乎了,就换成了汽车,而且讲究汽车的“等级”。现在,女方要求你有房有车有户口,甚至要求房产证上是女方的名字。总之在每一个时期,都够把你弄得倾家荡产,跟打劫一样。

由于野蛮而愚蠢的婚姻观念,上海和其它城市的“豪华车”比例,比起日本和韩国高了很多,可是生活品质却差了很多。以前都爱宝马,现在上海人没有辆保时捷,已经不好意思开出去了。我在日本就没看到过什么保时捷,韩国就不用说了,都是现代,KIA 之类。女方家长会要求买房,所以房价持续上涨。有句话说得好:“中国的房价都是丈母娘炒起来的。” 确实有道理。中国房子虽然贵,质量却很差,因为反正丈母娘会逼着你买的。

我回国就没打算过开车,我连中国驾照都没有。因为我知道这种“脏乱吵”的地方,路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。电动车乱窜,行人乱穿马路,其他车在路口跟你挤,停车的地方不好找,或者很窄很脏很乱。每次打车都觉得危机四伏了,还自己开,别想了。在美国开车不小心擦一下,互相抄个保险拍个照,回头找保险公司就行了。在中国,都怕对方一回头就不认账。只轻轻擦一下,你们就在那等着交警来吧,一小时两小时的等着。

我曾经坐过别人一辆很好的车去他家做客。停进小区破烂的车库,上了一个破烂的电梯,才进到家里。出去吃饭,也是停在破烂又混乱的地方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买再好的车又有什么意义呢?中国这么多好车,可是城市的建设,交通秩序却配不上它们。就算要让车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,得首先让车能到的每一个角落的卫生和秩序,都配的上你的身份才对吧。在我眼里,当今中国只有“有钱人”,却没人有什么身份地位可言。身份和地位只属于真正值得尊重的人,他会为大家带来高品质的生活。

所以对自己好一点,我就不打算开车了。刚回国就有人对我说:“你买个车吧。在中国,车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,它还有别的意义。” 现在我明白了,可是我仍然不想开车,因为我的神经和身体,比车能给我带来的虚荣,贵重太多了。我不在乎那些我不在乎的人怎么想。

人的价值


这就是虚荣的人,和真正热爱生活品质的人的差别。虚荣的人让别人以为自己过得好,其实背地里可以很受累。这就是“虚荣”里的“虚”字的含义,是虚假的。热爱生活品质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,完全是为了自己真正过得好,他们在乎的是“荣”。在乎没有“虚”字的“荣”,没什么不好,而且是值得鼓励的。

很多中国人的自身价值低于他们穿的衣服,他们开的车,所以必须依靠这类大牌来撑起自己的自信。他们是物质的奴隶,离开了这些物,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。他们为了奢侈品,为了车,不惜折磨自己,给人廉价打长工。他们不明白,人的价值是远远高于这些物质的。物质是为人服务,而不是拿来膜拜的。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先进国家的差别。

中国人观念不仅远远落后于日本,韩国,西方,还落后于一些我们以为穷的国家。在美国的时候,我有一个很美的女同事,是哈萨克斯坦人。她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,拿着自己民族的绣花手袋,可是总能搭配得赏心悦目。人非常美,仪态高贵,心神宁静,典雅从容,俨然就是一个公主。有趣的是,这个公主还会写代码。她在德国读的大学,所以经常跟我讲,德国有哪些地方比美国先进。不久,她成了我最聊得来的朋友。

我有次开玩笑说:“哎,可惜你已经结婚了。你们国家的女孩子都这么美吗?我想去哈萨克斯坦。” 她笑了,说:“是的,光我们家就四姐妹呢!可是我们不欢迎中国人 :) ” 接着又说:“以前俄国人占领了我们。他们只知道工作,工作,工作。后来他们终于走了。中国人跟他们差不多。”

这就是一个我们以为“跑马溜溜山上”的国家,出产如此优雅,高贵而有思想的人。

一次又一次,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人教育着我: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物质。可是回国来才发现,国人的价值观是反过来的。

俗文化,土文化泛滥


中国当今的文化,和很多其他国家比起来,都要更为俗气和土气。不说日本和韩国了,像泰国,印度,马来西亚,东南亚,太平洋各岛国,很多南美,非洲国家,以及很多中国少数民族,都要比汉族人追求“雅”。

汉族人很早以前是雅的。古代我们有李白,苏东坡。近代我们有徐志摩,林徽因。当代我们有谁?当今的汉族人特别不在乎“雅”这个字,而是觉得“俗”和“土”能套近乎,所以应该推崇“入乡随俗”。我土,可是我很有钱!

中国有太多的方言,每种方言里面都带有各种难听,土气的发音,如果你偏离了这种发音,从别的地方学来更雅的音,就会被身边人嘲笑或者鄙视。许多的电影,电视剧,综艺节目,综艺晚会,都会安排各地方言剧上演,为了讨好各地的人,显示各种丑陋土气的怪声和怪相。发音丑不是大家的错,但是文艺作品宣扬和鼓励这些丑陋的发音,就不对了。

汉语只有普通话好听点。普通话来源于东北某地,经过改造,成为一种较为雅致的发音。早些时候有些人误以为北京话是普通话,以为说话带“京味”才地道。甚至有些外地人去北京,染上一口北京腔:“您哪个地儿的?” 难听。我对北京的印象,停留在当年在北京坐公交车的时候,售票员阿姨大声喊着一口北京腔。

每次去北京,以为它可能有变化,结果还是一样,甚至可能越来越土。最近去北京,发现最新的地铁站,中间建了个“岗台“,不锈钢栏杆围起来,为了阿姨能站上去监督站内乘客,发号施令。这是什么年代的设计?

实话说,台湾人说的普通话比较好听,让人感觉有教养。不过我不喜欢有人用很装的声音,比如有些人本来不是台湾人或香港人,却故意作出“台湾腔”或者“香港腔”,就很讨厌了。但是我觉得土气的方言音不符合美学,是应该自我修正的。很多人自己都知道那些音难听,不雅,不符合音乐和声音的美学,但总觉得:我是这个地方的人,所以我得这样说话,不然我就背叛了我的家乡,别人会笑我。

我的父母来自四川两个不同的地区,他们说两种不同的方言(成都话和眉山话)。我从小在两个地方来回跑,发现两个地方都有难听的发音和用语。很多成都人因为是省会大城市,瞧不起四川其它地方的方言,而其实地道的成都话真是很土,很难听,带有一种市侩的气息。听到某些腔调,就感觉一喉咙的叶子烟喷出来似的。

后来我就开始自觉过滤不好听的音,如果一种方言发音说一个词特别难听,我就换一种,或者就用普通话的发音,自己稍微变一下,这样不那么明显是普通话。结果两个地方的方言我都说不地道,我是有意识的这样做的。我不为任何方言自豪,我也不用方言来跟人套近乎。

一个让我的父母和老师至今难忘的事情,是小学的时候,有一次我生病好久,病愈回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,数学得了 100 分满分。当老师在课堂上问我:“王垠,你多少分?” 我站起来,想要说出“一百分”,可是大脑的语言中枢忽然卡住了。因为在两种方言里,“一百”有着非常不同的发音,如果我说错了就会引起笑话。我必须在一个地方就说一个地方的方言,否则别人就会笑我。尴尬了好几秒种,我终于发现,两种方言说“一百”发音都很难听。于是我鼓起勇气,用普通话说:“一百分!”

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,我的脸也变得通红,坐下去。老师后来遇到我父母,说:“王垠真自信。生了这么久的病来学校,还能得一百分,当然有资格用普通话说出一百分!” 他们都不知道,我为什么会在一个不说普通话的学校,忽然说出普通话来。不是因为我对这个一百分引以为豪,而是因为我觉得两种方言说“一百”都好难听……

汉族人的土气,还体现在称呼上。古时候,民国年间,人们都用很雅的称呼:“朕”,“卿”,“先生”,“君”,“公”,“小姐”,“夫人”,“女士”…… 很多诗人文人都有自己的雅号,比如“东坡居士”。可是现在呢:“王总”,“李总”,“王哥”,甚至“哥们儿”…… 每次听到就受不了,印象立刻降低一等。

有些人因为觉得“这总那总”的不好,结果称呼谁都是“老师”:王老师,李老师,马老师…… 管他职业是不是老师,教不教你东西,都称老师,就土气了。现在综艺节目上,称“老师”的特别多,显得很老气,卖弄学问的味道。成都人很早以前对所有人都称“老师”,而且“老师”后面还接一个 ei 的音。“老师 ei”,总是给我一种特别老气,土气的感觉。所以现在除非是我的学生叫我,否则我听到“x 老师”这种称呼,就觉得是 1980 年代的成都人。

不但直接的称呼朝着俗气方向发展,而且对某类人的称呼,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庸俗化而改变。十年前,女孩子都被叫做“美女”。五年前,女孩子被叫做“妹子”。这两年,女孩子忽然开始被叫做“小姐姐”…… 这些称呼都不雅。“妹子”这个词,在鲁迅的『狂人日记』里出现过。他描写的是一个农村人,所以用了带有乡土气息的称呼。一百年过去了,居然大家都开始叫“妹子”。难听,而且带有不尊重女性的心理。

“小姐”本来是一个对未婚女性的雅称,跟英文的 Miss 一个意思。“小姐”在每个国家都是一种尊称,可是庸俗土气的中国人,后来把某种特殊职业的女性叫做“小姐”,以至于没人敢称呼女性为“小姐”。任何其它国家,要是有少数人进行这种称呼低俗化,肯定是要被大家鄙视和唾弃的。可是在中国,只要有新的说法出现,管它多低俗,大家都争相效仿。注意我没有贬低这些特殊职业女性的意思,只是我们应该用另外的,雅致的词汇来称呼她们。

现在国内网络上,太多俗气不雅的内容,不堪入目。不但不被鄙视和抛弃,反而被大肆宣扬。最近几年的春晚,总喜欢在小品里用一些“网络流行词”,哗众取宠,导致这些词汇更加泛滥成灾。中国恐怕已经成为世界上语言最低俗的国家。真的,我觉得很多东南亚,中东国家,非洲国家的黑人,用语都要优雅一些。

美国比较例外。美国很多人的语言和发音也是比较俗气,不雅的。我现在再看大部分美国电影电视,都看不下去了,听到美式英语就觉得不行。你可以参考我之前说到的关于美国英语的文章。我觉得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仿效美国文化,而变得低俗了。所以在语言的低俗程度上,中国第一,美国第二。

我越来越相信王尔德这句话: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,而是生活模仿艺术。」高雅的艺术造就高雅的社会。低俗的艺术造就低俗的社会。中国的文艺,应该避免俗气土气的内容,让人们朝着雅的方向发展。

小鲜肉和网红脸


俗气的文艺是丑陋的,同样丑陋的是当今国人的视觉审美。不仅城市设计,各种设施,产品缺乏美感和质量,而且对于人本身的审美,也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。现在国内的网络和电视节目,充满了所谓「小鲜肉」和「网红脸」。前几年的时候,则是充满了「洗剪吹」,土得不行。

几乎每次打开微博,映入眼帘的总是一些小鲜肉,粉嫩妩媚的样子,而且经常是视频,搔首弄姿的。我本来不看微博,只发微博。可是这样的图片和视频冒出来,让我冷不丁恶心一下,非得刷新一下页面,把这不男不女的东西弄走,才能安心写我的微博。到后来实在受不了,干脆把微博的“视频自动播放”功能关闭了,才稍微好了一点。

各种广告,代言,甚至包括外国产品,都可能找小鲜肉,每次看到都觉得品味低下。电视综艺节目,也是因为这些小鲜肉,没法看了。偶尔遇到娱乐圈的人,总会调侃他们:“当今中国还有男明星吗?” 中国男人的审美,似乎要么就糙,要么就娘,就没有几个真正的男人,有点绅士风度的那种。凡是在综艺节目看到可以叫做男人的,要么是台湾香港的,要么就有点其它民族血统。

女性审美呢?网络上,大街上,都充满了网红脸,长得都一个样。真的很难分辨谁是谁。找个这样的女朋友,上街一不小心就可能搂错人。更可怕的是,生个孩子不知道会长什么样。

本来自然就挺好看了,被媒体的审美洗脑,总要整整,额头打得跟天鹅似的。等结了婚就不打了,然后就塌陷下去,凹凸不平。真实的故事,有天坐在咖啡店,旁边有个拿着爱马仕的富婆,在跟朋友聊天。指着自己凹凸不平的额头,说以前打过玻尿酸,后来结了婚不打了,就成这样了。

我看到她那个景象和素质,就再也对网红脸无感了。可是天然的脸却是越来越少了,物以稀为贵。每当看到天然脸,总是感觉有一种难得的,艺术的美感。古代中国女人流行缠小脚,当今中国女人流行整容,性质是一样的。

很多中国人的审美观太肤浅,他们难以明白自然才是真的美。每一个小缺陷和伤痕,都是大自然的造化。就像某些高品质的物品,经历岁月,留下各种划痕,反而比全新的产品有味道和质感。

京剧


有人看了我的博客给我来信。不知道怎么就跟我提到京剧,似乎因为我在文章里提到“中国传统”。他说年轻人不理解京剧,觉得无聊,而没有去理解其内涵。意思可能是,中国文化对世界还是有贡献的,只是大家不理解。

实话说,虽然我不年轻了,但我也觉得京剧无聊。我看到那些脸谱,服装,听到那些妖声妖气的唱腔就受不了。京剧里的女人是男人演的,脸上涂上墙壁一样的白灰,然后浓妆艳抹。我难以欣赏这种“美”。以前我有个校友参加了京剧社,后来我发现他声音和气质都变“娘”了。诡异。后来不搞那些,才又正常了。

要是有人在旁边放京剧,我肯定会走掉的。我感觉不到美感,又何提去理解它的“内涵”,也许它并没有什么内涵。如果有人跟我说他喜欢京剧,我会直觉认为他心理已经老了,或者有某种毛病,以至于无法吸收优良的西方思想和文化。

真有人凭直觉就会喜欢京剧吗?大概还是因为听说某皇帝喜欢这东西,所以一定是好东西。对比一下西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,你不需要知道它是谁做的,受到过什么权贵的青睐,凭直觉就能感觉到它的好与不好。

我提到的“中国传统”,是指长久以来迷失的做人品德和精益求精做事的心,并不包括京剧这类东西。京剧是在清朝产生和壮大的。清朝算是“中国”吗?不要忘了清朝是什么民族统治的,那些辫子啊,太监啊,各种丑陋的事情,看看『如懿传』就知道了。

我不在乎一个好的传统是哪个国家的,但我不认为某些清朝人特别喜欢的东西是中国传统,就算姓“爱新觉罗”的皇帝喜欢它,也不例外,因为他不算是中国人。实际上我认为清朝的统治,和中国优良传统的衰落,各种丑恶现象的产生有很大关系。我经常梦回唐朝,想知道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。

琢磨着昨天关于京剧和文化的思考,忽然搜索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来。有一篇文章叫『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《社戏》』,引用了一些鲁迅关于京剧的说法,跟我昨天自己的感觉如出一辙。

下面摘录几段这篇文章和《社戏》里的内容:

鲁迅说他从 1902 年至 1922 年 20 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,而印象都十分之坏:“咚咚喤喤的敲打”,“红红绿绿的晃荡”,“一大班人乱打”,“两三个人互打”(其实《社戏》后部分对戏台的描述也如此),总之是“咚咚喤喤之灾,戏台下不太适宜生存了”。

作者认为京剧中扮演的“天女”“黛玉”(梅兰芳饰)等眼睛太凸,嘴唇太厚,形象不美,而鲁迅最挖苦、最反感的则是京剧中的“男旦”和“男旦艺术”,鲁迅显然是把其中的“男旦”和落后畸形之类的现象连在一起了。

鲁迅认为:京剧是由俗变雅的典型,雅是雅了,但多数人看不懂,不要看,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。

前几天,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,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,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。其中有一篇,大意仿佛说,中国戏是大敲,大叫,大跳,使看客头昏脑眩,很不适于剧场,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,远远的看起来,也自有他的风致。

另外 Wikipedia 对京剧的评价:

国粹是一国传统文化中,最具代表性“内涵独特”且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。京剧被定为国粹在部分人中引起争议,京剧是因清朝皇帝乾隆的喜好而诞生,当时享有盛名的四大徽班进京演出,受到乾隆的青睐,在满族导演的不断改造下,一个由江南戏曲和满州小调混杂的剧种由此诞生。[7]

在清代,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,他们与汉族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思想意识、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。京剧迎合了满族人、特别是满族上层人的喜好。时至今日,满语的唱词在京剧中仍有大量遗存。在清朝皇室的追捧以及一些附庸风雅的京城闲人的跟风下,京剧逐渐开始在京津之间这一狭小地带流传,而受众也多限于王室贵族和追风的达官贵人。[8]

清代京剧的大部分剧目都是清朝统治者用来歌颂独裁专制、奴化人民思想的工具,京剧的唱腔难以被人听懂,唱调不符合汉族人的审美观,一直没有被汉族地区的广大民众所接受,作家鲁迅曾严厉批判京剧,表达厌恶之情。[9]

有人也批评鲁迅,说他“以外行眼光看京剧”,但我觉得鲁迅是对的。如果需要“内行”才能感觉到一种艺术的美,那它也许不是真的美。深刻的理解美,需要学习,但感觉到美,不应该需要学习。任何美的东西,都不应该让人从直觉产生反感。许多的东西,如果直觉无法喜欢,有时候你得相信自己。

国粹京剧都如此,我现在比较好奇的是,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,还有多少是从蛮夷统治的时代遗留下来的?有多少优良作风已经失传?

以偏概全?


虽然中国人也有例外的,可是你发现没有,我说的情况是主流。我每天耳闻目睹,亲身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,实在让我厌倦,所以才会有此说法。当你在电视节目,网络上,都看不到几个值得尊敬的人,满网的低俗内容的时候,难道还不能用“中国人”说事?

主流文化已经导致了非常现实的后果:城市建设的落后,生活品质低下,996 等丑恶现象横行……

如果只是一小撮人有问题,大部人都是好的,还有什么必要批判呢?有些人却喜欢用“以偏概全”来反驳。“以偏概全”是一个很好的借口,它可以回避任何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。

日本人显然也有少数脏乱吵,虚荣,拜金,欺骗的,但是为什么日本跟中国的差距如此之大?因为主流文化不同。

我认识一些例外的中国人,他们的人品都很好,很尊重我,但他们是少数。当他们看到我写这种批评“中国人”的文章,从来没感觉自己也被批评了,反而会发信息支持我。自己内心不是如此,所以不会在乎我怎么说“中国人”。他们也明白,主流的中国文化亟需改变。

之前有人建议我别说这些事情,因为总有人对号入座,会以为我在说他。可是我发现,如果有人对号入座,那他多半就是我说的那种人。心怀坦荡的人是不会对号入座的。

鲁迅也经常用“国人”说事,因为他耳闻目睹的,大部分都是那样。当然,每个时代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例外的,然而那例外的一小批人,从来没觉得自己被他批评了,反而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。